市场经济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经济形式,这不是理论,是事实。 很多人会说,市场经济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,问题是计划经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成功的案例,前苏政体的终结是从经济危机开始的。 现在最纯正的计划经济国家,当属小金,它是亚洲最贫穷的国家,且缺少自由;无论从精神生活上说,还是从物质生活来说,都不成功;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去复制。 那么,市场经济就完美吗? 相反,市场经济也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,凯恩斯主义就是在解决市场经济危机的过程中,应运而生。如果市场经济是完美的,就不会有凯恩斯的“挖坑理论”了。 1929年至1933年,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。危机先从美国开始,股市崩盘、企业破产、银行倒闭、工人失业、经济陷入大萧条,后来波及到全世界的很多西方国家。这时亚当.斯密“看不见的手”滞后了;踏雪无痕,在供求关系的多空无缝转换中,无形之手要等待趋势形成才能发出信号,这就是问题,周期性不可避免。 于是,约翰·凯恩斯在1936年写了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》. 既然那只“看不见的手”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,经济这么萧条,股市这么低迷,失业这么严重,就要用一只“看得见的手”去修正;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。这非常符合中国办公室精英的口味,中国从古到今,都是盐铁论,都是官营,计划经济可以说是把盐铁论发挥到了极致。 当然,中国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了,在方向性上,也不存在什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,这一点刘鹤在达沃斯国际论坛上说的很清楚:中国根本不会搞什么计划经济。 凯恩斯看得见的手能干什么? 挖坑。 雇人挖坑,再雇他们把坑填上,这叫创造就业机会。不仅仅创造了就业机会,也带动了生产性需求,挖坑要有工具、材料、设施、交通,带动了市场需求与就业,也就带起了居民收入,从而构成了一个从生产到消费新的平衡点,危机结束了。 这就是所谓的“挖坑理论”。 显然,这是一种短期的非常手段。 也就是说,当一国经济萧条时,政府应该出来做事,用这只“看得见的手”,通过发国债的方式反复挖坑,就能拉动经济增长,让经济从萧条中解脱出来。 后来一位名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又根据这个“挖坑理论”提出了一个“破窗理论”,也称之为“破窗谬论”。 他说根据凯恩斯的理论,如果一个小孩打破了面包店的窗户,那么面包店的老板就不得不拿出钱来安装玻璃,从而推动社会就业。当然,中国是主动的、合法的砸玻璃的“小孩”,政策现在推动的以旧换新,就是在砸玻璃,好不好都要换,从砸玻璃升级到了砸设备,砸楼。 相信瓜众们会有一种疑惑,这就是与哈耶克齐名的经济学? 这里有一个误区,挖坑理论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,内在驱动还是哈耶克说的充分竞争中的创新驱动,一个创新就是一个时代;挖坑理论只是应对危机的手段,不具有原理性。危机过去了,是没有理由把钱用于挖了填,填了又挖的从原点到原点的经济循环之中。供求再平衡,完全可以把挖坑的钱用于前沿的科技产业,去赚全世界的钱。 那么,凯恩斯的“挖坑理论”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吗? 不可以。 因为我们已经挖了十几年的坑,结果出现了效率递弱,政策性干预失灵了,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在中国并不成功?因为中国的投资是以所有制为锚定的,而不是以市场效率与就业为锚定,资源流向低效的国企,国企又以寻租的模式,转包给了民企,层层向下分食。这决定了投资没有充分地带动起市场需求与就业,凯恩斯主义在中国并不成功。 是凯恩斯的“挖坑原理”错吗? 还不能这样下结论,因为,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方向上说,官本位经济不适用于凯恩斯,它并不是一个公平竞争、充分竞争的市场。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